陈肇兴纪念馆
陈肇兴纪念馆
姓名:陈肇兴
别名:字伯康
籍贯:台湾彰化


    陈肇兴,字伯康,号陶村,台湾彰化出生,1853年(咸丰3年)中秀才,1859年中举。先後在中部各地担任塾师数年,也曾短暂担任地方政府之幕僚人员。
    1862年戴潮春事变(台湾三大民变之一,1862-1864年)爆发前夕,奉台湾道孔昭慈之命,前往南投、北投(今草屯与南投市一带),进行联庄防乱事宜,结果戴案突然爆发,彰化城被攻占,他与家人寄居在许厝寮(今彰化社头乡境内)农人家中。後因谋刺戴潮春失败,几乎引来杀身之祸,逃往今南投集集之山村避难。
    陈肇兴和其他乡绅在1863年(同治2年)率领当地乡勇,与返乡平乱的中国福建陆路提督林文察之部队会师,逐步将中部各村庄平定。事後返回彰化县城安居,任白沙书院山长不久过世。其妻陈赖氏守节多年,曾获官方褒扬,今彰化市节孝祠内仍有其牌位。
    《陶村诗稿》共分8卷,创作年代在1852-1863年间,诗作数量有464首。在戴案期间写成的末2卷(或被称为〈咄咄吟〉)数量特别多,是记录此事件的重要诗集,和林占梅《潜园琴余草》中的相关诗作并称双璧,学者施懿琳认为两人可与唐代安史之乱中的杜甫与李白相比拟。
    陈肇兴身处事变核心的中部地区,且诗笔十分写实,诸如〈六月十八日大战浊水擒贼帅一名斩首百级〉、〈再克集集俘斩二百余级溪水为赤〉等诗作,都历历在目的重现了当时战事之惨烈,故其诗作之文献价值颇为史家所重,如林豪《东瀛记事》与吴德功《戴案纪略》等皆有所徵引。
    陈肇兴本身因为也擅长丹青,故其作品常常具备「诗中有画」的特色,宛如一幅幅的风景画,例如〈春田四咏〉、〈秋田四咏〉〈初夏郊行〉与〈稻花〉等诗,描摹出农村的可爱与农民的辛勤;〈望洋叹〉、〈渡海〉与〈由港口放洋望海上诸屿寻台山来脉处放歌〉则呈显海洋之壮丽与震撼人心;〈登洪家天玉楼望火炎山诸峰〉写出草屯九九峰之奇崛多姿,〈赤崁竹枝词〉更记载了距今100多年前的台南府城景观,有多首被收录於方志之中。从这些诗作都可看出诗人对於台湾的热爱与眷恋。
    《陶村诗稿》也记载其他重要社会事件,例如〈游龙目井感赋百韵〉诗中,藉由当地耆老之口,批判吏治败坏导致械斗四起;〈番社过年歌〉与〈土牛〉则不啻是平埔族的辛酸血泪史,诗中「迩来十社九社空,锄犁转在内山北」等语,道尽汉人侵逼下的无奈处境;〈前从军行仿杜前出塞体九首〉与〈後从军行仿杜後出塞体五首〉亦刻画了当时渡海参与镇压太平天国的台湾兵士之壮烈与艰苦。这类诗作皆自然流露诗人爱民殷切的高贵情操。
    另外,诗集之中的咏物诗更是清新可喜,如关於灰面鹫的〈南路鹰〉,深具台湾特色的植物〈人面竹〉、〈佛手柑〉、〈释迦头〉与〈槟榔〉,以及藉以抒发高远怀抱的〈红菊〉与〈白菊〉等。
    诗人对於写景、叙事、抒情、咏物等各种主题都有其独到之处。至於体裁方面,《陶村诗稿》当中数量最多的诗体是七言律诗,其次是五言律诗,这两项的总和超过6成,可见律诗盖为陈肇兴所擅。

收藏 创建:2015-07-13 访问:
维护人:netorwt 陈氏宗祠 [公益][功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