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横纪念馆
连横纪念馆
姓名:连横
别名:字雅堂
生辰:1878年2月17日
忌日:1936年6月28日
籍贯:台湾台南


    连横(1878年2月17日—1936年6月28日),幼名允斌,谱名重送,表字天纵、字雅堂,号武公、剑花,别署慕陶、慕真。台湾省台南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今漳州龙海)。 著有《台湾通史》、《台湾语典》、《台湾诗乘》、《大陆诗草》、《剑花室诗集》等,是台湾著名爱国诗人和史学家,被誉为“台湾文化第一人”。清康熙年间(18世纪初),连横的七世祖兴位公感痛明室之亡,不甘臣服于满清统治,故渡海来台,择居台南郑成功驻兵故地环境幽雅的宁南坊马兵营,自此晚辈沿袭祖训,誓不侍清,在台以制糖为业。先祖连南夫是著名的抗金英雄。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春,连横携妻、子,取道台北淡水,抵达厦门,举家借住鼓浪屿。和爱国华侨黄乃棠、台湾好友蔡佩香一起筹办《福建日日新闻》报,主持笔政。《福建日日新闻》报社址设在厦门市大同路附近的大史巷。《福建日日新闻》报旗帜鲜明地反对封建专制和反对帝国主义。1906年春,南洋同盟会派闽人李竹痴前来厦门,商议将《福建日日新闻》改组为同盟会的机关报。但因《福建日日新闻》不久后被清政府查封而未果。《福建日日新闻》报前后不到一年,连横曾遭密探跟踪,两次险遭暗杀。连横被迫关闭《福建日日新闻》,返回台湾。担任由《台澎日报》改版而成的《台南新报》汉文部主笔,并开始撰写《台湾通史》。
    然而这时,辛亥革命发生了。连横精神为之一振,心中充满希望。1912年,35岁的连横第四次前往大陆,行前以家事嘱托沈夫人,做了义无反顾的准备。他取道日本到上海,每日与聚集在那里的悲歌慷慨之士、翰墨词林之客往来,抵掌而谈天下事,纵笔为文,评论当时得失,意气轩昂。1913年春,连横为参加华侨选举国会议员来到北京。不久周游全国各地。他先出居庸关,入张家口,穿大境门,至阴山之麓而返。然后沿京汉路南下,过邯郸,临广武,登大别山禹王宫,升武昌黄鹤楼。顺流而下,游览沿江各地。入秋后,更渡黄海,历辽沈,观觉罗氏之故墟,寻旧俄之战迹,最后来到吉林,先后任事于当地两家报纸。
    连横此次出关,本是为了实现他多年来一直萦绕梦中的“弃儒酬壮志,今日有经童”的理想,但关外的风气同样不能使他振作,很快他就感到“剑气箫心一例消”。那时,二次革命已经失败,民国之初带来的光明前景已逐渐暗淡。次年春天,他上书北京清史馆,自请修撰华侨志,不久接到馆长赵尔巽的聘书,再次来到北京。他朝夕与一群逊清遗老相对,心情并不愉快,但借机阅读了清室有关台湾的全部档案,这对他编写《台湾通史》带来莫大帮助。不久,便以老母在堂,少妇在室,驰书促归为由辞去馆职,于1914年冬回到台湾。
    连横倦游归来,再入《台南新报》。次年,慈母见背。不久,移居台北。从此他便专心从事《台湾通史》的撰拟。他呕心沥血,辛劳五年,1918年完成了这部历史巨著。1920年,《台湾通史》上、中册在台北相继出版。次年,下册也随之付梓。连横以他无比坚强的毅力完成了毕生的宿愿,又及身看到它的刊布,终于有以安慰先人了。他也因此而名声大噪。
    在完成《台湾通史》这本著作以後,连横於1919年移居台北,受雇於华南银行的发起人,板桥林家的林熊徵,帮忙处理与南洋华侨股东往返的文牍(林元辉 1998,7)。1923年,连横与夫人一起同游日本。1926年,连横又举家移居杭州一年,1927年回到台湾(连震东 1962)。
    连横在回到台北以後,与友人黄潘万合开了一家书店,店名叫做雅堂书局。该书店标榜不卖日文书籍文具,但却又代理台湾总督府采购有关南方资料的汉文书籍业务,而成为御用书店(林元辉 1998,8)。该书店在两年後就因经营不善而关闭(连震东 1962b)。
    1936年春,连横在沪患肝病,6月28日病逝,享年59岁。弥留之际,嘱咐连震东:“今寇焰逼人,中日终必有一战。克复台湾即其时也,汝其勉之。”后不到二月,震东诞子,因名之为“战”。
收藏 创建:2015-07-08 访问:
维护人:netorwt 连氏宗祠 [公益][功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