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年谱
纪念文选
历史相册
人物讨论
请您留言
相关连接
管理本馆

Netor网同纪念

陡超纪念馆

陡超纪念馆
    时至今日,当年人数不少的陡军还有人健在吗?他们的后人是否还坚守着那个千年的诺言,守望灵渠血脉?
    
      我们走遍灵渠,寻找问题的答案。
    
      灵渠弯弯36陡
    
      史料中最早有关陡门的文字记载,出现在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史籍提到是李渤主持重修陡门,这说明,灵渠陡门产生在此之前。
    
      关于陡门的功用,宋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描述得很生动:“渠绕兴安县,深不数尺,广丈余。六十里间置斗门三十六,土人但谓之斗。舟入一斗,则复闸斗,伺水积渐进,故能循崖而上,建翎而下,千斛之舟亦可往来。治水巧妙,无如灵渠者。”
    
      由此看,陡门作用相当于现代船闸。
    
      在水浅流急的渠段,通过人工筑坝堵水抬高水位,筑陡工具由上下2条大陡杠、2条小陡杠和多条起支撑作用的“马脚”(用绳子连在一起捆在陡边的固定物上)、一张较大的竹编组成。当船从高处下行时,打开小陡杠,水便冲开竹编等物靠在陡边,船则顺水往下;反之,当船从低处往高处行时,把陡门放下,堵住水流提升到可以行船水位,船便从低处行到高处了……
    
      史料记载,灵渠的陡门在唐代有18个,至北宋,李师中增修陡门至36个。
    
      从秦初修灵渠让船一泻而下,至唐代前后出现陡门,可见灵渠的水位在1000年左右时间里有所下降,甚至可能造成过航运的阻滞。36道陡门的出现让灵渠恢复畅通,造就了一条能爬山越岭的神奇陡河。
    
      历史上,灵渠北渠4个陡门,南渠32个陡门。时隔千年,今天我们沿南渠寻找,仍一路可见陡门的存在:两岸有条石浆砌的导墙,设高1.5至2米的墩台,有的呈半圆、半椭圆形,有的呈圆角方形、梯形、蚌壳形、月牙形、扇形等,正是有了这样的陡门,灵渠上才出现了浮舟过岭的奇观。
    
      三姓人世袭守陡
    
      相传,灵渠每个陡门由渠长和渠目2至3人负责,灵渠36陡,在其最兴盛的1000多年里,在舟楫往来的背后,始终没离开过陡军的身影。
    
      至1940年前后,随着湘桂铁路和桂黄公路的开通,灵渠水路交通的功能渐弱,来往船只渐少,陡军也在不知不觉间,从人们视线里淡出。他们去了哪里?他们的后代今天怎样了?
    
      我们的寻访,就从这些问题着手。
    
      我们听到的关于陡军最明晰的说法,是从明朝开始。
    
      据传,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明皇朝为征讨桂西南丹一带农民反抗,派兵部尚书唐铎负责军事,敕命监察御史严震直负责通修灵渠保证军运。
    
      严震直疏通灵渠后,其部下姓颜、宿、季的3位指挥使接到朝廷命令,留下护屯灵渠陡门。
    
      从此,季、宿、颜三将军和他们的后代定居在灵渠沿岸的季家屋场村、枞树山村、茄子塘村、溶江街附近一带村庄里,奉旨实行“军屯”,世袭守陡。
    
      据悉,季、宿、颜三家,世袭守陡相传十几代人,其族人多由历代官府委用为渠长、渠目。对于他们的工作和待遇等情形,一些文献有过记载。
    
      明代黄福《奉使安南水程日记》载云:“南渠、北渠共设三十六陡,每处设军二人守之,船过则放闸。”这里所说的“军”,当是留守灵渠陡门的“陡军”。
    
      清道光年间也有文献记载:“兴安县各役八十九名,岁支工食五百三十四两。陡军三十名,支米一百四十一石六斗。”
    
      子孙相传的职业
    
      季家屋场是季姓陡军的聚居地,地处兴安县城西北部灵渠边。
    
      69岁的老人季华是季家在灵渠的第25代后裔。他说,季家人的先祖叫季从善,也就是那位最早驻屯灵渠的指挥使,他曾留下铠甲和腰刀给后辈作纪念,可惜,这两件季家人的传家宝在几年前丢失。
    
      季华带我们来到他屋前路边一块空地上,那里有季将军的墓碑,季华说,关于季家奉旨世袭守陡一事,碑文上有记载。
    
      季华很遗憾地告诉我们,村上人世袭守陡,父传子、子传孙,把自己守护的陡门代代传下,季家子孙在很漫长的岁月里,以守陡为生,从历代朝廷获取守陡报酬。
    
      村里最后一批带薪的陡军,是在民国时期,他们从国民政府那里还领取过守陡的薪酬,现在,这些老人都已去世。
    
      在灵渠岸边的枞树山村,80高龄的宿发财老人证实,其父宿昌用就是陡军,后来父亲把职务移交给三弟宿昌定,宿昌定守陡一直守到民国后期。
    
      我们在茄子塘村找到了宿昌定的儿子宿宏力,他今年已73岁,身体强健且善于言谈。宿宏力记得,民国时,有一天,灵渠上开来一队国民党的运兵船,由于宿昌用住在枞树山村,离其守护的陡门较远,等他赶去开陡门时,兵船等得很久了,一名军官把宿昌用打了20大板。
    
      因为陡军由地方财政支持,他们的服务对象仅限于官船,要随叫随到保证官船通航,否则会因失职而遭惩处。而民船或商船通航则不用陡军管,船夫要自己塞陡,借用陡军工具还要给小费。
    
      宿昌用的陡军职务在那次延误了时间后被撤销,他的三弟宿昌定按世袭制接了班。
    
      宿昌定吸取教训,从枞树山村搬到了离灵渠较近的茄子塘住。
    
      宿宏力从小看父亲宿昌定起陡并帮忙,每次来了官船,宿昌定会和伙伴们跳进灵渠,用陡杠、竹编、马脚先将灵渠水堵起来,等水位上升到可过船的深度时,在岸上用斧头突然打开陡门起主要支撑作用的小陡杠,大陡杠和竹编、马脚等立即被水冲开靠到岸边,船队就顺流而下,一次起陡的任务就完成了。
    
      采访时,宿宏力还特地找来几根棍棒,向我们演示了塞陡开陡的过程。
    
      在溶江镇灵渠边的市场上,我们还找到了颜将军的一个后代颜家成。
    
      颜家成说,他十多岁时跟爹爹去过一次灵渠。爹爹说,颜家人为维修灵渠和守护灵渠陡门立下了功劳,颜家祖辈沿袭守陡工作。
    
      但对于先辈守陡的事,颜家成这一辈人大都不是很清楚了。
    
      不过,季、宿、颜三姓人在千余年世袭守陡的工作里,结下了紧密的关系和深厚友谊,他们的先祖季、宿、颜三将军曾结义为三兄弟,其后代也在其后数百年里,保持着紧密的关系。
    
      第四个陡军家族
    
      寻访过程中,我们却听到另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姓易的老人,才是灵渠边上最后一个离开岗位的陡军。
    
      不说季、颜、宿三姓世袭守陡吗?怎么又出来一个易姓陡军?
    
      当地人说,兴安严关口村有位在民国时还守护着陡门的老人,叫易通德,直到2005年才去世的,他应该是陡军中最后去世的人。
    
      我们找到了易通德的儿子易华,他今年已50岁了。
    
      易华说:“我父亲生前告诉我,他和我伯伯易爻培都是民国时守灵渠的那最后一批陡军之一。”
    
      易家原住在青石陡附近,负责守灵渠黄泥陡以下的几个陡门,易姓家族最兴旺时有近200人。1944年,日本侵略者放火烧毁了村庄,易家四散逃命,只剩下易通德两兄弟仍住在灵渠旁。
    
      易华说易家祖辈也都是守陡的官差,但他并不知道易家人是从何朝代开始守陡的。
    
      严关口村的老人们也都知道易家是继季家、宿家、颜家之后,另一支世袭陡军。
    
      还有坚守的陡军后人
    


姓名:陡超
别名:陡超
生辰:1990.4.19
民族:汉
籍贯:礼泉
地区:陕西
国家:中国
职业:中专

收藏 创建:2010-11-14 访问:
维护人:douchaoai 陡氏宗祠[功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