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年谱
纪念文选
历史相册
人物讨论
请您留言
相关连接
管理本馆

Netor网同纪念

纪念抗法民族英雄杜冠英

纪念抗法民族英雄杜冠英
    
    
    永丰乡聚居的杜姓家族,据谱牒记载,是唐代大诗人杜牧之少子杜荀鹤的后裔,于元代辗转到此繁衍生息。历史上的杜村,文化底蕴深厚,积“尚礼义,务农桑”之风尚,承《樊川集》、《唐风集》之灵气,“代有伟人出其间”。近代抗击法国侵略者的民族英雄杜冠英,即生于斯、长于斯。一个多世纪以来,他的事迹一直在乡里传颂,如今又在我国惟一的海防纪念馆─宁波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宁波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中集中展示,更令人景仰。
    
      1、致力海防,病逝于任。杜冠英,生于1840年,字芝生,号徽三。幼年苦读儒学,勤奋上进。清咸丰初,弃文从武,随乡人浙江候补道苏式敬往浙江,因督办军饷和天津海运有功,保授知府衔。光绪三年(1877),署玉环厅同知。同年,受浙抚杨昌濬委任至镇海,协办海防事务。
    
      镇海,素有“浙东门户”、“海天雄镇”之称,为浙东海防要道和重要通商口岸。镇海口地势险恶,由“招宝、金鸡两山”扼束,虎蹲兀峙其前,潮涨潮落均不易行驶,可称天险,乃兵家必争之地。杜冠英到任后,细观其势,充分利用镇海口之“天险”,建立起有效的海口防御体系,以御外敌。
    
      首先,杜冠英选择在镇海招宝山东麓正扼海口的最突出处建造了镇海第一座近代化的大炮台─威远炮台,购置8尊大炮,其中最大的1尊大炮,口径21公分,是德国博洪厂制造的后膛螺丝钢炮,弹重240磅,射程4公里,可洞穿铁甲,威力强大。其次,光绪六年(1880年),他在“雄峙海边,诚天造地设之处”的金鸡山、小港口建筑了工程巨大、结构特殊的靖远、镇远2座炮台,购置大炮5尊,与威远炮台相协,俯瞰甬江口,封锁江面。此后,他又在招宝山麓由内而外建造了安远、定远炮台,金鸡山四周选“山之上下适中之地,筑就土台十余座,陆续安就土炮三十余尊,前后共五十余尊”,形成了“鳞次栉比,此响彼应”的防御体系。抗法战争临近,他在“三合土炮台加盖棉絮、麻袋装土帮护台脚”,采取以柔克刚的办法,对这些炮台作了进一步的加固和伪装。威远炮台在原三合土护堤上,又加堆土袋一丈一尺,上盖棉絮、棕荐;金鸡山炮台外面则加装土麻袋一丈六尺,又围绕以毛竹篱笆,“海中望之,俨加竹行”。在实战中,这些伪装发挥了掩体作用,虽“弹飞如雨,跌落两岸炮台不少”,但炮台完好如故,为赢得镇海抗法保卫战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光绪十一年(1885年)夏,中法战争的硝烟虽逐浙散去,但念及当时邦国多难、海衅迭起,杜冠英仍继续筹办镇海防务,力图寻求一个对浙防“永臻稳固”的万全之策。同年底,他再次率人实地勘踏招宝山、小金鸡山、安远炮台及小港口笠山等处,在原有海防设施的基础上,补罅添缺,重新规划设计了镇海口的防御体系。他在笠山前麓增修宏远炮台,购置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的德国克虏伯新式钢炮,并为镇海“超武”、“元凯”两舰配置新炮,加强海上力量,取水陆协防之效。上述工程,从台上的选择、大炮的采购与配置,到工程的实施,皆由杜冠英一手经营,全面负责,历经4年而成,为浙东海防建设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光绪十六年(1890年),杜冠英由于“朴练耐苦,身必躬亲”,以致积劳成疾,病逝于任,终年50岁。临终时,他仍念念不忘海防防务。
    
      2、驰戈战场,留名千古。光绪九年九月(1883年),杜冠英被浙江巡抚刘秉璋委为宁镇营务处,成为利秉璋派往镇海第一线的代表。此时,正值中法军队在越南发生对峙,法军派海军中将孤率领远东舰队,侵扰中国沿海之时,浙东海防局势异常紧张,多年经办浙江海防的杜冠英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备战之中。
    
      杜冠英寻事向浙抚刘秉璋提出“防守海口,盖防敌船进港溯流而上,侵我之内地也;亦防敌船停泊于海,轰击我近海之城邑也”的防御思想,并在具体勘察镇海口水情水势后,建议采取两重拦阻的防御措施。他说“虎蹲东南当钱塘江水之冲,游山港水深流急,均难安置水雷沉船,虎蹲稍缓,置雷沉船是可设第一重拦阻之险。招宝山中腰山麓,直对小金鸡,水浅势缓、因地制宜的防御手段,是积极而切合实际的,为刘秉璋所接受,并实施到镇海口的防御中。
    
      光绪十年十二月三十日(1885年2月14日),南洋水师援台之南琛、南瑞、开济三舰为避法舰逃至镇海口。当时,有主张三舰离去,或主张三舰躲避,或主张三舰相机进止。2月18日,杜冠英首提陆海联防的战略思想,指出“既有三船,亦不必于有事之际令其徒上观”,需将保全三舰与加强镇海的防御力量结合在一起。3月1日这战表明,使用三舰参与防务,密切配合陆军,海陆联防对敌的决策是正确的。刘秉璋称“杜司马冠英,以通才好谈时务,凡有陈说,无不酌择行之”,“老于军事,阅历甚深”。
    
      为御外敌,杜冠英积极实施了一系列防敌措施,其一,他提出并实施了堵塞甬江口、拆除灯塔航标等工程,以利战守。对堵口,他采取积极又慎重的办法,先从南北向江心丛钉巨桩,沉船桩缝,环以铁链,在中流敞留20丈口门,以方便平时商船出入,待战事紧急时才全部堵塞。这一策略既为镇海之战争取了外交主动权,又阻碍了法船的进攻。其二,他架设了宁波至镇海的通讯线路。这一现代化的设施保证了中法之战上下,左右情况的通联,协调了南、北岸和炮台、水师及统领之间的行动。当时,刘秉璋坐镇杭州指挥作战,通讯设施及时传达了刘秉璋对前线的指示,同时上呈了前线的战情。《浙东筹防录》载:当时“一切高度机宜,由杭而宁、由宁而镇,顷刻可达各营,虽相距数百里,而号令迅速,如在一室。”可见,通讯在保证作战指挥的顺利实施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镇海之战打响后,为确保电函迅速传达,杜冠英往往从清晨工作到深夜。
    
      为及时掌握敌情,杜冠英“雇募小舟二只,并选雇有胆气识水性之人操驾,令其不时分投出洋侦察”。同时,严格盘查人口、商船、洋轮、渔船等,搜寻口外面法舰敌情。通过迅速准确摸清敌情,确保了清军从容应战。
    
      光绪十一年正月十四日(1885年2月28日),4艘法舰进至镇海口外面海面,停泊七里屿,窥视海口。杜冠英积极进行临战部署后,还营务数员亲驻招宝山威远炮台,指挥作战。3月1日下午3时,法舰“纽回利”号率3舰猛攻招宝山,企图击毁威远炮台,长驱直入。正在招宝山坐镇指挥的杜冠英令炮手周茂训开炮迎击,一发击中“纽回利”舰头,“纽回得”正欲掉头横击,又被轰折头桅。待“纽回利”再次进攻时,杜冠英令炮台守备吴杰亲自开炮,击中“纽回利”舰尾。法舰受到重创,狼狈溃逃。激战2小时余,镇海守军首战获胜,士气大振。
    
      3月3日,法舰再次进攻招宝山,杜冠英督率吴杰亲自开炮,英勇反击,首发击中法舰大烟筒,再发击折头桅,横木下坠压伤兵头及护从多人。旗舰“巴麦尔”号也中弹多发,法军头领孤拔身受重伤,法舰逃跑,再战告捷。
    
      3月13日,法舰又遥轰小港炮台和金鸡山炮台。当时,小港口镇远炮台的大炮均已拆走,炮台已成为一座空台,前沿一线阵地露出一个很大的缺口,杜冠英火速筹措补救之法,立即联络杨岐珍、钱玉兴和欧阳利见部紧急磋商,调整部署,弥补这一空隙。因杜冠英率众将士历勇抗击,法舰进攻屡屡受挫,进退失据,一直在口外停泊80余天,而不敢稍动,直至中法议和造成。由此,长达103天的镇海抗法保卫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镇海之役,杜冠英在第一线承上启下,协调各部。当时,驻守镇海的清军分属湘、淮两军,提督欧阳利见属湘军嫡系,巡抚刘秉璋是淮军头领,两人素存芥蒂,矛盾重重。杜冠英以大局为重,力劝双方,协调关系。每当欧阳利见等人有好的建议,他都及时向利秉璋上报;对刘秉璋的指令,他亦耐心地向欧阳解释开导,尽力协调他们之间的矛盾。参将郑鸿章、守备吴杰分属提督和巡抚,“平时积不相能”,要顾全大局,以大义为重。因杜冠英苦心调护,浙江前线文武将领皆能保持良好的协作关系,共同战斗,使中法之战成为中国近代军事史上反抗外国侵略的成功战例之一。光绪十一年二月四日(1885年3月20日),清廷御赐杜冠英“奋勇可嘉”匾额,功加三品衔,升道员补用。杜冠英成为全国人民敬仰的民族英雄。
    
      3、为官浙东,清政有为。杜冠英为宦30余载,是一位勤政爱民、正直笃厚、政声卓蓍的清官。在浙江任职其间,他恪尽职守,兢兢业业,清理积案,编排户籍,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面对海盗猖獗、民不安生的现状,他大力加强海防建设,缉拿海盗,安抚民众。同时,他以为“缉盗莫如足食,足食莫如兴水利”,遂带领随从勘察地形,拟定方案,发动地方乡坤、巧匠捐资出力,共开渠塘,齐心修圳,建立了一个利于灌溉、旱涝兼顾的水利系统,使百姓安居乐业。为保证民耕有其田,增加可垦用田面积,他积极引导百姓屯田,共开垦海岛田3万余亩。他不仅治理有方,而且体察民情。当江浙一带暴雨骤下,洪水泛滥之时,他救困扶危,疏财仗义,捐资赈济灾民,创立常山育婴堂。他乐善好施的品行一直为浙江人民追思、敬仰。
    
      在浙江任职期间,杜冠英还热

姓名:杜冠英
别名:徵三
生辰:道光庚子十二月初八已时
忌日:光绪庚寅三月十一亥时
籍贯:安徽黄山市黄山区杜家村

收藏 创建:2010-04-13 访问:
维护人:shkbd4888 杜氏宗祠[功德][管理]
墓地:安徽黄山市黄山区杜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