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村书记张仁和
好村书记张仁和照片
姓名:张仁和
民族:汉族
籍贯:宁化
地区:三明
国家:中国
职业:支部书记
信仰:共产党

           
 

        
    
     张仁和,(福建宁化县石碧村党支部书记)。一名普通村支部书记的名字正在八闽大地广为传诵。 我们先让时光倒流。2004年10月23日,一辆满载钢模的施工车爬坡时突然倾斜,钢模重重地撞在正在指挥村水泥路施工的支部书记张仁和的胸脯上。30分钟后,这位年仅38岁的汉子永远停止了呼吸。 就在张仁和遗体火化的当天,村里十几名党员和群众代表提议:仁和是为修村水泥路牺牲的,就让他最后走一走,看一看这条水泥路吧!村民们日夜奋战,在11月1日晚上9点半将水泥路全线铺通。 在当地,喜事和丧事是不能一起办的,黑发人的葬礼要悄悄进行,更不允许白发人为黑发人送葬。然而为了送张仁和最后一程,这些禁忌全部被打破了。11月2日,在庆祝村水泥路铺通的鞭炮声之后,1000多名干部群众自发为张仁和送行,74岁的老党员张耀达为仁和扶灵,连成片的痛哭和哀乐声揪人心肺...... 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你怎么在村民心中这么重?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是要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 1992年,张仁和受命担任石碧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石碧村人多地少,水土流失严重,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村集体不仅没有一分钱收入,还欠了一屁股债。 村里欠债要还,一时借不到钱,张仁和瞒着家人,悄悄将自家临街的70平方米的宅基地低价转让给别人,所得3万元全部垫付了村里的欠款。过了一段时间,妻子张秀荷从娘家借来钱,兴高采烈地跟丈夫商量盖房子的事情,才知道宅基地没有了,一气之下回了娘家。 几个哥哥也气坏了,大声质问张仁和:“你怎么把老本都贴掉了?为什么不同我们商量?为什么不转让给亲兄弟?” 张仁和低下了头:“村里急需用钱,和你们商量还能转让得了吗?” 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张仁和先在自家的4亩地里做示范,把种植烤烟和糯稻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如今,石碧村已成了全镇种植烟叶面积最大的村庄,每年为农民人均增收680元。村里生产的优质水稻“荆糯”成了福州、厦门等地食品加工厂的抢手货。在张仁和任村支书的12年时间里,石碧村逐步摆脱了贫困,收入大幅度增加,年人均纯收入比12年前增加了1700多元,村集体收入从无到有,每年达7万多元。 “事情再棘手,也要先将道理讲通;芝麻大小的事,也要一碗水端平。” 张仁和刚上任时的石碧村,村容村貌脏乱差,宗族纷争激烈,社会风气差,是县镇挂牌的“综合治理村”。自张仁和上任后,石碧村再也没有出现一起上访事件,村里关系和谐,风气越来越正。 1992年,石碧村被国内外客家学者确认为客家祖地。涉及征地30多亩、迁坟400多座,烤烟房要拆迁十几座。有一个农户不想拆迁,就利用妻子精神状况不好,闹到村部,还拿石头砸张仁和的家门。还有一个村民借口他母亲被拆迁的事情吓出病,要把母亲抬到张仁和的家中。面对这些矛盾,张仁和带领党员干部耐心做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做通这几户村民的工作为止。1994年5月,张仁和的二哥张仁勇承包的砖厂被洪水淹了,损失3万多元。他请弟弟和村主任来查看灾情,想减免些承包款,但被张仁和拒绝了。过了几天,张仁勇又到弟弟家:“我受灾这么严重,村里再研究一下吧,哪怕减免500元也好。”张仁和仍是不徇私情:“合同里没规定这样的减免条款,你的损失不能由村里补。” “要时刻装着百姓的疾苦,群众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 2004年正月初一早晨,张仁和一家团聚,准备给老父亲拜年,村里的特困户张银上气不接下气地跑来:“仁和,我母亲去世了。” 张仁和二话不说,一边掏出200元钱,一边准备出门。妻子见状拦住:“大年初一就去帮人办丧事,多不吉利!再说你这么多兄弟、侄儿来我们家和老父亲过年,你怎么能走!”张仁和急了:“我是村支书,我不去帮忙谁去帮忙!”那天,张仁和在张银家忙里忙外,直到下午才回家吃了一顿团圆饭。 走进张仁和的家,家具全是张仁和结婚时购置的,一个橱柜,一架缝纫机,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妻子几年来想买一台煤气灶,直到张仁和牺牲时都没有买成。村民们说,张仁和是村里最有能力先致富的人。但他心里牵挂的是全村贫困家庭的生活。 张耀达老人流泪告诉记者,他一家6口,儿子患有精神病,张仁和总是30元、50元给他资助。每年的春播和“双抢”季节,张仁和总是叫妻子秀荷和兄弟到老人家帮忙。看到老人碾米要到几里外的地方,张仁和自己掏出800元钱给老人买了一台家用碾米机。 张天光的哥哥嫂嫂去世后,他把年幼的侄儿侄女张雪金、张银根接来一起生活,十几年来,张仁和送钱送物,嘘寒问暖。2003年张银根考上北京的一所大学,张仁和还悄悄地从自家的存折里取出2600元钱给他作学费。这些年来,张仁和为这对孤儿资助了5000多元钱。